Sidebar

二月,在 "赏齐白石画,品中国茶之魅力 "活动中,Ieva Virbalaitė,一位具有多年经验的茶艺师向参加者介绍了中国茶及其制作方法。

1月,在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汉学研究博士生Balys  Astrauskas助教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化和宇宙观中的龙“的讲座。他介绍了龙在中国文化、宗教、统治政权和宇宙观等领域中的寓意和重要性。

5月7日,我们荣幸地举办了由达莉亚·塞克莫基内教授(Dalia Sekmokienė)主讲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传统中医的夏季养生之道。夏季与五行之火相应。

2025年4月9日,我们远程聆听了由医学博士、医师及针灸专家 达尼乌斯·布特维拉斯 (Dainius Butvilas)医生主讲的讲座,主题为 《传统中医:变化之风——如何不为所摧?》。布特维拉斯医生曾赴中国天津中医药大学研修深造,如今正活跃于立陶宛,积极运用中医技法服务当地。

1月20日,我们与翻译家黄英德(因德雷·巴尔奇科尼特 - 黄)进行了一场线上对话。她因翻译双雪涛(1983年生)的短篇小说集《艳粉街》(2023年出版)而于2024年荣获多米尼克·乌尔巴奖(Dominik Urba Prize)。这部作品是首批被翻译成立陶宛语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首个同名译本还入选了当年最佳翻译作品榜单。

一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里孩子们兴奋不已、热情高涨,备受期待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问答活动在此举行。

在“中国古典名著”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中,维尔纽斯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学院的初级助理、讲师兼博士生巴利斯·阿斯特劳斯卡斯(Balys Astrauskas)介绍了另一部中国小说《红楼梦》。这部小说被视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以其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第四场讲座主要探讨中国小说中最声名狼藉且充满争议的作品之一——《金瓶梅》,由维尔纽斯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博士生巴利斯·阿斯特劳斯卡斯(Balys Astrauskas)主讲。

这一年,我们以一场备受瞩目的健康讲座圆满收官。讲座题目为 “太极:从神经生物学视角看脑体和谐”,主讲人是奥斯瓦尔达斯・鲁克塞纳斯(Osvaldas Rukšėnas)博士,他是生物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教授兼系主任。

10 月 16 日,我们聆听了由 维尔纽斯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所初级助理教授、讲师兼博士生 Balys Astrauskas 主讲的中国古典小说系列讲座《西游记》。

在九月的第二周,我们聆听了 V. Silius 博士题为 “孔子—师者 ”的讲座,深入探讨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我们还庆祝了 9 月 10 日中国的教师节。这个节日与这位哲学家的诞辰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孔子作为 “万世师表 ”进入了中国传统,至今仍被人们铭记。

在中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之际,听众有幸聆听了 L. Poškaitė 副教授关于 “传统和当代中国的儒学 ”的讲座。

在暑期来临之际,我们邀请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参加本学年最后一次绘画工作坊,由来自德国的乌克兰华裔艺术家齐晓婷主讲。齐晓婷是大家喜爱的艺术家,已经来举办过四次工作坊。

《水浒传》讲座拉开了 "中国古典名著小说 "系列讲座的序幕。 讲座由维尔纽斯大学亚洲与跨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B. Astrauskas 主讲。本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小说之一《水浒传》。